尽管我国古代的历史上王朝更迭、政权兴衰时常发生,几乎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,但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漫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新巧牛,每个政权的建立者都是极为稀有和特殊的存在。特别是在唐朝末年,我国东北方和西南部竟然涌现了两位同名同姓的开国之君,他们分别是前蜀的开国皇帝——前蜀高祖王建,以及高丽王朝的缔造者——高丽太祖王建。
唐宣宗大中元年(847),王建出生于许州舞阳县,即今天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一带。据《五国故事》和《新五代史》记载,王建的祖辈世代以做饼为生,但他并没有延续家业,而是成了一个靠屠牛、盗驴和贩卖私盐维生的小地痞,甚至因为其行径不端而被乡亲们取了个绰号“贼王八”。常言道:“常在河边走,哪能不湿鞋。”由于他长期从事盗窃活动,最终在一次作案后被捕入狱。然而,王建并未因此堕落,反而通过巧妙的言辞说服狱卒将他放了出去。此后,他在武当山藏匿时,遇到了一位贵人——处洪。处洪精通相面术,看到王建之后认为他“骨法甚贵”,于是推荐他加入军队寻求更好的机会。王建听从了建议,最终加入忠武军,开始了他逆袭的第一步。
展开剩余78%加入忠武军后,王建逐渐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,屡立战功。很快,他便得到了忠武军监军杨复光的任命,成为麾下八大都头之一。此后,王建又得到了权臣田令孜的赏识,被收为义子。由于在护驾过程中表现出色,王建被唐僖宗赐号“随驾五都”,并被任命为卫将军。光启元年(885),唐僖宗因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进攻被迫逃出长安,王建随侍左右。在这个过程中,唐僖宗对王建非常感激,甚至解下自己的御衣赠送给他,以表感谢。
王重荣叛乱的背后,是他与田令孜争夺盐池利益的矛盾。唐僖宗西逃之后,田令孜为了自保,被迫投奔西川节度使陈敬瑄。由于牵连到义父田令孜新巧牛,王建也遭受了排挤,被外派到利州担任刺史。然而,王建并未因此屈服,反而借此机会,迅速招兵买马,组织起八千士卒驱逐了阆州刺史,并自封为阆州防御使,开始了他在西川的扩张之路。
随着王建势力的不断壮大,他一边积极备战,一边广泛结交百姓,力求在民间赢得支持。由于王建对百姓宽厚待之、用兵谨慎、理政有道,他的声望不断攀升,逐渐成为西川地区的一方霸主。西川节度使陈敬瑄逐渐感到威胁,终于与王建决裂。在一系列的战斗后,王建成功占领了汉州、德阳等地,但围攻成都三日未果,不得不暂时撤军。文德元年(888),唐昭宗任命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,并下诏召回陈敬瑄。但陈敬瑄公然拒绝,导致唐昭宗决定出兵讨伐。此时,王建被任命为永平军节度使,协助韦昭度征讨陈敬瑄。经过三年的围攻,王建始终坚持,最终逼迫陈敬瑄投降,正式入主成都。
掌握了西川的王建并未停下扩张的脚步,他开始向东川发展。至乾宁三年(896),他甚至邀请逃亡中的唐昭宗将都城迁至成都。天复三年(903),王建成功占领重庆、湖北一带,最终被唐朝朝廷封为蜀王。天复七年(907),朱温篡唐自立,王建拒绝承认后梁政权的合法性,并在同年九月登基为帝,国号“大蜀”,史称前蜀。王建在位十二年,直到光天元年(918)因病去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
与此相对,在唐朝末年同名同姓的另一位王建则在朝鲜半岛建立了高丽王朝。高丽太祖王建生于唐僖宗乾符四年(877),此时前蜀的王建已经开始逐步崭露头角。王建出生在新罗国松岳郡,自幼便展现出不同凡响的气质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新罗国内的豪强割据愈加严重,政治形势也变得更加混乱。乾宁三年(896),王建的父亲王隆投奔了割据的弓裔,并被任命为金城郡太守。王隆的建议下,弓裔在松岳建设了城池,并任命王建为城主。在弓裔的麾下,王建屡建战功,迅速得到了提升。水德万岁元年(911),弓裔任命王建为百官之首,但王建逐渐不满弓裔日益暴虐的统治。
在政开五年(918),王建得到了部下的支持,通过政变推翻了弓裔,并建立了高丽王朝。随后,他统一了朝鲜半岛,先后接受新罗王的投降,消灭了后百济,实现了三韩一统的大业。尽管王建曾计划联合后晋共同对抗北方的契丹,但由于种种原因,这一计划未能成功。天福八年(943),王建因病去世,享年六十七岁。他的最大功绩便是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,并开创了延续近五百年的高丽王朝。
总的来说,前蜀政权和高丽王朝的开国之君都名叫王建,而且两人都大约活跃在唐朝末年的动荡时期。巧合的是,高丽太祖王建在政开五年(918)登基,同年前蜀高祖王建因病去世,历史上的这段交汇点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不同的是,前蜀的王建通过从唐朝领土上分裂出一部分建立了政权,然而他的政权很快覆灭,而高丽的王建则统一了分裂的土地,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,成功延续了五百年。可以说,天下大势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或许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